“美食不如美器”,它說明一種美麗的用具可以給人美的享受,青花瓷器則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還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品。
自古以來,中國人待客都務期賓至如歸,以一整套繁文縟節表達對客人的尊敬與誠摯招待。台灣KIMAMA食器博物館最近推出「待客之心~青花茶道與宴客文化」精選陶瓷名品展,透過一百多種茶具與食器,顯現「青花」的特色。
明代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國古文物陶瓷史上名著一時,它不僅為明代宮廷所喜愛,更是受到了外國王室的推崇和西方上層社會的追捧。它獨特的造型和新穎紋飾超凡脫俗,不同凡響,大有將相之風,為一代青花之冠。永宣青花瓷器之所以能夠如此地燦爛,不僅是由於中華民族積澱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蘊,也得助於西域各國多彩的藝術文化,是中國瓷器融匯外來文化的光輝典範,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吸收互融的成功範例,為研究這一時期中國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
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是中國古文物陶瓷史上的珍品,歷來受到世人好評。其異域風格的造型、濃重明豔的呈色、超凡脫俗的紋飾,被後人讚譽為“發曠古之未有,開一代之奇葩”。這些帶有異域風格的作品體現明代時期對西域文化的包容吸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我國與西域各國經濟、文化的交流情況。
特別是鄭和七次出使西洋,到達紅海海岸,開闢了新的通往西域的海上通道,使中國與西域的交流進入了一個新的昌盛時期。到了明代永樂、宣德兩朝,經濟發展較快,國力強盛,開展了大量的對外貿易,加大了與西域波斯及阿拉伯國家的往來。頻繁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大大推動了制瓷業的進步。
在與西域長期的交流中,中國的文化藝術逐漸吸收了西域的風格特點,瓷器是各類藝術樣式中較突出的代表。漢代的西域胡人陶俑、唐代的三彩駱駝以及各式各樣的胡人俑、宋代的瓷制皮囊壺等等,都是典型的帶有西域風格的陶瓷實物。
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造型、畫面裝飾以及工藝製作方面都日漸成熟,為明清兩代青花瓷器的製作奠定了基礎。青花瓷器發展到明代永宣時期可謂進入了黃金時代。這時期的青花瓷器以其胎質細膩潔白,釉層晶瑩肥潤,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圖案優美而享有盛名,其製作達到了最高水準。
伊斯蘭教文化的輸入,也使這一時期青花瓷器的造型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獨特的西域韻味巧妙融為一體,便形成了永宣青花瓷器在造型方面開創性的特色。除繼承前期傳統造型之外,基本改變了元代青花瓷器的面貌,許多瓷器與西亞地區器物的風格相似,其中有些器物本身就是為適應西亞諸國需要而製作的。如:無擋尊、八角燭臺、花澆、水注、軍持、執壺、藏草壺、僧帽壺、臥壺、扁腹綬帶葫蘆瓶、天球瓶、折沿洗、大盤、雞心碗等。
明朝政府進一步制瓷工藝對西域文化的吸收、運用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較前期無論在工藝原料還是紋飾造型上都有了較大的突破,出現了一批藝術風格獨特、對後世陶瓷藝術發展影響很大的作品。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永宣時期制瓷業飛速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盛況。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永宣時期的青花瓷器。
青花是我國傳統的顏色釉,它是用氧化鈷作著色劑,在坯體上描繪各種花紋,然後施透明釉經高溫(1300℃左右)在還原氣焰中一次燒成的。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讚青花瓷器:“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裡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明代永宣時期瓷器紋飾圖案豐富多樣,常見的植物紋有牡丹、荔枝、枇杷、海棠、石榴、纏枝蓮、團花、三果、葡萄紋等。動物紋有龍、鳳、瑞獸、獅子、海獸、鴛鴦、喜鵲等。人物紋由於受蘇麻離青原料易暈散特點的限制,燒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西王母騎鶴、吹簫引鳳、賞月、拜月、嬰戲、仙人騎鳳等。
此時由於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外來風格的紋飾圖案較多,如幾何紋、藏文、阿拉伯文字、梵文、藏人歌舞、胡人舞樂、洋蓮、佛花等。特別是最廣泛使用的西番蓮紋樣(一種團形的多葉蓮花)就是從痕都斯坦(今巴基斯坦北部、阿富汗東部一帶)的玉質盤子上的蕃蓮圖案移植過來的。明代文獻中多次提到的“回回花”就是這種紋樣。永宣青花瓷器上的“回回花”裝飾無所不在,即使是傳統的龍鳳紋樣,也常常是以西番蓮為底襯。
永宣青花瓷器的紋飾圖案,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徵,並多帶有西亞色彩,改變了元代青花層次繁密的佈局風格及粗放的畫法。裝飾上漸趨明朗,規律中富於變化。這一時期瓷器畫工藝術修養較高,繪畫技藝高超,有的巧妙地利用了此時青花原料的暈散,做末骨花卉的筆法,產生水墨趣味,有的利用線條上不同濃淡,產生活潑的變化,顯得更為生動有力。西域文化的輸入也給此時的陶瓷繪畫帶來了豐富多變的圖案,加上中國繪畫技法的運用,使得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畫面佈局內容清晰明快,同時又雄渾古樸。
永宣青花瓷器以濃豔幽深的青花色澤最為著稱,這得益於來自西域的蘇麻離青。蘇麻離青是一種用於青花瓷器的著色原料,是鄭和七次出使西洋期間,從西亞向我國輸入的一種制瓷原料。這種色料的特點是凝重幽豔,其暈散現象更是獨樹一幟。由於料中含有較高的鐵質,而且含錳較低,所以常出現深淺不同的色澤,淺處為天藍色,濃重處則呈現出靛色,並帶有類似鐵銹的結晶斑點,且微凹不平。
清《南窯筆記》中提到:“宣窯一種,極其精雅古樸,用料有濃淡,墨勢渾然而莊重,青花有滲青、鐵皮鏽者。”用這種青料繪製的紋飾具有中國畫的水墨韻味,形成了不可模仿的特徵。同時制瓷工匠們熟練地運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燒制出不同的青花,如淡描青花、藍地青花等,青花瓷器的製作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青花瓷器物都具有濃烈的異國風情,與當地民族舉行的禮拜活動和風俗民情有關。特別是永宣青花大盤,是我國當時出口的主要品種之一,據韓槐准《南洋遺留的中國古外銷陶瓷》稱“當時馬來人習慣,凡遇宴會,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盤”。
《灜涯勝覽》中提到爪哇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國人用盤盛其飯,澆酥油湯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直到現在印度、巴基斯坦等西亞國家仍流行抓飯的習俗。我國古代有句諺語,叫做“美食不如美器”,它說明一種美麗的用具可以給人美的享受,青花瓷器則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不僅具有實用價值而且還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品。
彙整編輯:台灣《南華報》副總編輯 管人龍
2022-01-30
公益大使林燕平带领黔瑞福珠宝爱心团队开展“活水计划”爱心传递
2022-01-30
2021-06-21
2021-06-20